福田瓦舍 苗栗縣三義鄉龍騰 26號 TEL: 037-876156 . 0933-515485 futen_house@yahoo.com.tw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
 

 


 

 

 


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
      台灣西部縱貫(山)線鐵路通車於1908年,因三義至后里間為單軌鋪設且是全線坡度最陡的一段,造成列車班次無法增加及經常誤點的情形,台鐵為改善行車效率,乃將本路段截彎取直另闢雙軌新山線,於1998年9月24日完工通車後,舊山線即停駛走入歷史。

      現今僅存較完整的舊山線路段約為十六公里,範圍跨越苗栗縣及台中縣境內,北起三義車站,經勝興、泰安,南至后里車站,期間共有三座鐵橋、八座隧道,沿線景觀豐富多變,尤其造就許多台灣鐵道史上之「最」的工程共為特殊,諸如最大彎道的「十六份坡」、坡度最陡的「一號隧道」、海拔最高的「勝興車站」、唯一的「折返線與安全側線」、海拔最高的「龍騰橋」、最長的花梁鋼橋--「大安溪橋」等。

       此外,1935年新竹•台中大地震山線鐵路嚴重損壞,歷經三年重建,同時也留下山線永遠的地標一被譽台灣鐵路藝術極品的「龍騰斷橋」。舊山線的鐵道工藝美學與獨特的人文地景,九十幾年來孕育了豐富的人文史跡,見證了族群的遷移與融合及產業的興衰變化,同時仍保有原始的自然景觀與生態,可說是台灣鐵道發展史上的精華所在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〈摘自觀樹教育基金會文宣〉
   

   
   
     
  三義站
 
      三義站是新舊山線改道切換的起點,九十年前為了解決爬上十六份〈今勝興〉最高點前急陡坡的問題,一出三義站就以盤山展現的方式繞大灣,進入綿延的山區。

      以盛產木雕聞名的三義,一直是小小的三等站,因此在1995年9月,為了配合新山線工程不得不面臨被拆除的命運,幸運的是這棟落成於1916年的日式木造站房並未被毀壞,而是被保存於卓蘭的林園渡假村,更令人欣喜的是,遽聞舊山線將複駛觀光火車,而這座頗具歷史價值的站房將回到三義,延續它的生命意義。


  一 號 隧 道
 
     舊山線沿線共有九座隧道,過十六份波的第一個隧道即是一號隧道,北上以紅磚砌成,南下卻是PV結構,歷經兩次大地震仍得以保存良好,全長230公尺,坡度為千分之二十六,是台鐵幹線最陡的一段,很多火車因坡度太大而無法前進,必須在車尾加掛一部輔助機車幫忙推動,才可把火車推上最高點,舊山線停駛後,以上鏡頭只能在照片上追憶了。
 

  勝 興 火 車 站
 
      勝興老車站,建於一九一二年,標高402 •326公尺,為台灣西部縱貫鐵路最高處。此站初名「伯公坑信號場」,後改為「十六份信號場」,西元一九三五年開始以「十六份驛」之名對外辦理客貨運業務。「十六份」名稱,相傳世昔日此地山區樟木叢生,拓墾期中,曾建十六座蒸餾樟腦之寮灶而得名,光復後,三義設鄉,而十六份也改為勝興村,十六份驛就改為勝興車站。勝興車站群山環繞,山景秀麗,位於山坳間的車站北、南兩端極為一號和二號隧道。勝興車站小巧玲瓏,是一日式虎牙式木造建築,除屋頂鬼瓦部分是鐵製品外,全以木頭違建材,沒有用到一根釘子。且為了風水關係,屋簷有鋸齒狀的裝飾,樑柱間托木交會處置有八卦辟邪物。站外即為勝興小山村,民家寥落,氣氛清靜純撲。假日常有樂山人士來此健行,自舊山線停駛後,懷著思古幽情來此作鐵道漫遊的旅客更是絡繹不絕,「勝興火車站」更一躍而成中部最熱門的觀光新景點。
 

  二 號 隧 道
 
      二號隧道完成於1907年全長726公尺,是台鐵海拔最高的隧道,北口上方有當時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所提的「開天」兩字,因此又名開天隧道,此隧道曾在1935年中部大地震中後受損,幸好不嚴重,至今仍保有原磚砌面貌。火車停駛後,勝興車站湧現大批人潮,二號隧道也因此成為觀光景點,不少民眾或提燈或秉燭進隧道探險,活動雖刺激,但黑暗中如何確保自身安全仍是不可輕忽的重要課題。
 

  167 號 誌 站
 
      號誌站是車站的一種,它不作客貨運輸,只有單純交會車的功能,167號誌站就是為了考量單線通車可能造成交通瓶頸,而於勝興與泰安監所設的號誌站,讓列車可在此交會,並依其所在的里程數命名。
167號誌站全長約兩公里,在其南北各有一條可供緩衝的支線,北為折返線,南則為安全側線,均為舊山線的特色,也是鐵道工程的精心傑作。

  折 返 線

 
      離二號隧到口不遠,可見一條寂寞的支線,鐵軌上不見火車蹤影卻滿是雜草牽牛花,這就是折返線,專供行使非電化區間的車輛行駛,此線長約250公尺只有北上列車爬不上坡時才派上用場,這時候火車會倒退到此,利用長坡度的下坡道累積馬力,奮力前衝,加速上坡,如此特殊的設計,目前全台僅此一處,別無分號。
安全側線
「折返線」是讓北上列車爬不上車時,可利用下坡車道累積的馬利,而「安全側線」則是當南下車衝太快時有強迫煞車的空間。此線長400公尺,如果列車無法煞車,就可利用其上坡道減速,以防列車出軌翻落旁邊的魚騰坪鐵橋,在安全側線的轉轍器旁邊有一座紀念碑,碑上記載一對鐵道工夫婦的事蹟但因無人維護,目前已備蔓草淹沒。
 

  龍 騰 斷 橋
 
      龍騰舊稱「魚藤坪」相傳先民開闢此處時,鯉魚潭中有鯉魚精作怪,居民為了克制鯉魚精,遂在金龍藤山區遍植魚藤,同時將東西面的那座高山稱關刀山,用意是「關刀斬魚藤,毒殺鯉魚精」,果然鯉魚潭風平浪靜,鯉魚精不再危害。台灣光復後設村時,村民認為「魚藤」名稱不雅,而改為龍騰。「魚藤坪斷橋」也因此改稱「龍騰斷橋」。
這座被譽為「台灣鐵路藝術極品」的魚藤坪斷橋,再九十年前興建時是由專拱、鋼樑、鋼樑架所組成。可惜民國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一日清晨發生的中部大地震,北部重新竹,南至台中、彰化都傳出災情,震央即在今三義鄉關刀山附近,三義地區自是受災慘重,許多民宅和工廠倒塌,位於魚藤坪的山線鐵路龍藤溪橋經此浩劫,完全震毀,只剩四座拱形紅磚橋墩,因而在其西側建新橋,但鐵路雙軌化工程完成通車後,新橋也沒有火車通行了。原龍騰溪橋高10 公尺,寬5公尺。每一層磚頭寬度皆不同,上面特別標世記號。傳說中此橋是利用糯米加黑糖及紅磚砌成,但根據考據,魚藤坪並未出產糯米及黑糖,且當時水泥使用已非少見,豈有在此斷層帶棄水泥採糯米之理,故此說扔值商榷。
 

  3 - 6 號 連 續 隧 道
 
      在魚藤評斷橋和鯉魚潭橋間有四座連續隧道組成的隧道群,即3、4、5、6號隧道,總長約一公里,它們分別完成於1905年6月至1906年四月間,已有近百年歷史,原本均為磚砌結構,但因在1935年中部大地震中嚴重受損,才改建為目前的混凝土結構,由於每段隧道均不長,因此每當火車行駛至此,車內旅客均可感受光影忽明忽滅的逼近,宛如置身於時光隧到中,但自救山線停駛後,此情也只堪回憶了。
 

  內 社 川 鐵 橋
 
      南下列車一過隧道群,迎面而來的就是橫跨於鯉魚潭上令人驚艷的超高橋樑─內社川橋,又名鯉魚潭橋,本橋是由八座從底部向上如堆金字塔般越高越細的橋墩架起,於1935年中部大地震中嚴重受損,然因地勢艱顯改建不易只德原地重建。改建時為便利施工,將新橋墩鑒於舊橋墩間,形成有趣的新舊並存奇景,待新橋全部完工後,才將金字塔般的舊橋墩拆除,目前的新橋則只有四個橋墩,此橋的重建可說事見證了當時工程技術的最高表現。